注册
English
关于我们
首页

【乡村振兴案例】成都官塘新村:集体经济暴增, “空心村”凭非遗逆袭成村游顶流“非遗会展村”


引言:

南宋诗人陆游曾以“东村闻酒美,买醉上渔船”描绘官塘的田园诗意。八百多年后,这座位于四川天府新区的古老村落,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生:废弃老屋变身酒坊民宿,非遗文化激活乡村经济,稻田与高楼相映成趣。官塘新村以“微介入”改造理念撬动社会资本,探索出“文化+产业+生态”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成为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乡村“试验田”。


 一、案例详述及步骤拆解


(一)整体概况简述


官塘村因古代官河驿道得名,曾是成都近郊的典型农耕村落。2014年前,村内土坯房零散分布,青壮年大量外流,土地抛荒严重,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2万元。尽管拥有川西林盘生态基底和历史文化底蕴,但受制于基础设施薄弱与产业单一,村庄长期陷入“守着金饭碗讨饭”的困境。


·生态优势:

保有连片稻田、竹林、古井等川西林盘原生景观,森林覆盖率超60%。 


·文化基因:

作为古代驿道节点,留存宋代影子舞、蜀锦织造等非遗技艺,村内荥窑博物馆、蜀锦工坊均为历史建筑整体迁移复建。 


·区位价值:

距成都科学城、西博城仅10分钟车程,坐拥“城市近郊+生态腹地”双重优势。


(二)定位规划思路


以“公园城市乡村表达”为核心理念,确立“国际会展小村”发展定位,实施“三步走”策略: 

·空间重构:

通过“小规模、组团式”土地整理,保留80%原生林盘,将分散农居集中为9个“微聚落”,形成“田中有村、村中有林”的生态肌理。 


·产业融合:

以非遗文化为IP,导入会展经济、共享农庄等业态,打造“商务会议+文旅体验+原乡生活”复合场景。 


·运营创新:

采用“政府搭台+企业运营+村民入股”模式,村集体以土地、老屋等资源作价持股,引入途远、安麓酒店等专业团队市场化运作。


(三)乡村振兴成绩效果    


获评“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成都最美新居”; 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入选财政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成为公园城市乡村建设标杆。


二、板块规划及运营内容


1、生态景观:

网红稻田与林盘景观


·特色:

保留470亩连片稻田与原生川西林盘,打造“田中有村、村中有林”的生态肌理,稻田与白墙青瓦的非遗院落相映成趣,形成“四季有景”的田园美学场景。 


·功能:

兼具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功能,衍生出农事体验、田园摄影、研学教育等业态,亩均产值从2000元提升至1.2万元。 


2、文化体验:

非遗文化主题院落  


·项目构成:

引入1项世界级非遗(蜀锦织造技艺)、5项国家级非遗(蜀绣、荥经砂器烧制技艺等)及3项省级非遗,打造荥窑博物馆、蜀锦工坊、八珍馆等文化院落。 


·运营模式:

非遗传承人驻场教学,游客可参与蜀锦织造、陶艺制作等体验课程。 


3、商业服务:

融合国际与乡土 


①高端住宿与会议集群 


·安麓酒店:

西南首店,设计融合川西民居风格,提供高端住宿与商务会议服务,成为会展经济的核心配套。 


·市井街巷:

复建老成都茶馆、传统小吃街区,引入钵钵鸡、凉面等本土美食,形成“古早味+新消费”的市井商业场景。 


②会展经济与产业联动 


·国际会展小村:

依托西博城资源承接国际会议,配套建设丝路农业博览园,打造“永不落幕的田园展场”。 


·特色业态:

引入7家龙头企业,发展酱酒酿造、荒野蜂蜜等产业。


4、节庆活动:

引爆流量经济 


①田园节庆IP 


·菜花节与春游季:

以油菜花田为背景,举办“钵钵鸡·春游季”活动,吸引千万级粉丝达人现场直播,单日游客量突破万人次。 


·非遗文化节:

结合川剧变脸、影子舞等表演,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②创新玩法 


·跨界融合:

推出“剧本杀+田园野趣”“非遗工坊+民俗表演”等互动项目,通过“沉浸式体验+在地化消费”提升游客粘性。


三、方法模式深研总结


1、文化IP的在地化转化 


·非遗活态传承:

邀请传承人驻场教学,将蜀锦织造、荥窑陶艺转化为体验式消费项目。 


·历史空间再造:

保留古井、石板路等记忆符号,将缫丝厂改造为文创空间,实现“修旧如旧、功能新生”。


·老屋经济:

将42栋闲置农房改造为酒窖、非遗工坊,引入“星期天工程师”提供技术培训。 


2、“城市反哺农村”

的要素流通机制 


·人才下乡:

推出“荣誉村民”制度,吸引设计师、酿酒师等36名新乡贤落户。 


·流量共享:

与携程、美团合作上线“官塘文旅专区”,导入西博城年均50万会展客源。


3、 “三权分置”的

资源盘活模式 


·所有权:

村集体保留宅基地所有权,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经营权:

企业获得老屋经营权,降低投资风险; 

·收益权:

村民按房屋面积占比分红,保障长期收益。


4、“微介入”

的渐进式更新 


拒绝大拆大建,采用“针灸疗法”对关键节点改造:如将废弃牛棚改为茶室,利用竹材铺设生态步道,单点改造控制成本。


四、其他乡村如何借鉴


(一)案例核心经验


官塘案例的成功,本质在于破解了乡村振兴三大悖论: 

1、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通过“林盘保护区+弹性开发区”的空间管制,既留存87%生态本底,又释放13%建设用地发展产业,实现“鱼与熊掌兼得”。


2、 “短期输血

长效造血”的衔接:

财政资金重点投向具有自生能力的项目(如非遗工坊),确保社会资本进入后能持续盈利。 


3、 “传统农耕

现代服务”的融合:

将稻田转化为景观农业,衍生出农事体验、田园摄影等业态,亩均产值飞速提升。


(二)对其他村落的借鉴建议: 


·找准文化锚点:

深挖在地非遗、民俗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 

·构建利益共同体:

通过股份制、保底分红等机制,让村民成为产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拥抱“轻资产运营”:

优先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减少重资产投资风险。 


结语: 

从陆游笔下的诗意田园,到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板,官塘新村的蜕变印证了一个真理:乡村的价值不在推倒重建,而在唤醒沉睡的资源。当老屋飘出酒香,当非遗邂逅资本,当农民成为股东,这座千年古村的探索,正为中国乡村振兴写下充满启示的样本。未来,更多“官塘”将在田野间生长,绘就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如果读完文章有所收获

希望您【点赞+红心】,转发分享



  扫码加好友  

  一起互动联动,共创乡村振兴  


作为你的方法论与实践智库

每天更新一个精选乡创案例

点击下方,关注公众号



欢迎链接《村理乡谈&乡创案例精选》,我们致力于分享那些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创新实践和成功案例,成为所有乡创人的方法论与实践智库,并为有需求意向的乡村振兴项目提供顶层战略、策划规划、文化赋能、整体运营、设计建设、产品开发、三产植入、资源导入和技术支持。

首页    乡村    乡村动态    乡村动态列表    【乡村振兴案例】成都官塘新村:集体经济暴增, “空心村”凭非遗逆袭成村游顶流“非遗会展村”

本文图片、文字及观点,来源于官方网络媒体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传递资讯,图片和文字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络予以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将相关内容修正、删除。

浏览量 :0

创建时间:2025-04-13 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