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English
关于我们
首页

在西部育出满园春色!《光明日报》头版报道

昔日“孔雀东南飞”,今朝“俊才西部栖”!《光明日报》刊发长篇报道《扎根西部,新时代学子这样选择》,并推出《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栏目,持续报道高校毕业生在西部挥洒汗水、建功立业的故事。

这一系列报道在北师大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3月20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在西部育出满园春色》,聚焦北京师范大学“强师兴邦 建功西部”交流分享会,讲述北师大学子薪火相传、扎根西部、躬耕教坛的故事。此前,《光明日报》头版多次刊发了北师大学子来信《扎根西部,此生无悔!》《“飞”出大山 是为了带着本领“飞”回来》及热议内容

 

 

 

扎根西部,新时代学子这样选择!——甘肃高校毕业生西部创业的故事与启示

 

 

 

 

 

在西部育出满园春色

 

 

在西部育出满园春色

 

“去年6月,作为母校专为中西部地区培养师资的‘志远计划’首届毕业生,我和同学们携着教育的火种光荣上岗。今年6月,你们即将作为国家‘优师计划’首届毕业生回到中西部地区,反哺家乡、报效祖国。我们有着同一个梦想——躬耕教坛,强师兴邦!”3月6日,北京师范大学“强师兴邦 建功西部”交流分享会上,云南普洱市澜沧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杨发光的动情发言赢得满堂掌声。

 

参加分享会的,一部分是该校已扎根西部教坛的历届学子;另一部分,是即将毕业回中西部执教的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

 

“去年夏天,我们8位同学一起到甘肃定西市通渭县第一中学任教,成了当地的‘大新闻’!家长们都说,‘北师大的老师来了,娃娃学习不愁了。’这让我们心里暖烘烘、肩头沉甸甸的。”2024届毕业生黄玉莲感慨。

 

“‘把课上好’,是我这半年多来想得最多的问题。为此,我不断地钻研、备课、试讲……”杨发光说,“每次遇到困难,我就想:学生成长的每一天都很宝贵,我不快快提高水平,怎么能给他们足够的‘养分’呢?”

 

“这一路并不孤单,母校的持续支持给了我们底气!”2024届“志远计划”毕业生、贵州安顺市紫云县民族中学英语教师王燕玲颇有感触,“职后培训、学术交流、教学资源提供……母校的‘强师工程’对我们‘扶上马、送一程、服务终身’,我知道,这背后是党和国家对青年的鼓励与期许。”

 

2013届毕业生、贵州毕节市第一中学历史教师朱启平手拿几张不同年份的《光明日报》,和学子们分享成长经历:“12年前,《光明日报》报道了我组建支教队回家乡支教的故事;今年1月,我的故事又走进了《光明日报》‘建功西部’连续报道。这个系列报道的每篇文章,我都珍藏了!从中,我看到了很多个自己、很多个你们……”

 

怎样让学生接纳自己?如何让山里娃爱上学习、学有成效?……面对准教师们的踊跃提问,朱启平给出答案:“爱是最好的教育。要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爱,还要告诉他们,学习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真情分享,深深打动着“优师计划”师范生们。2021级英语专业“优师计划”师范生陈昌莉道出心声:“我愿如学长们那样,做一名园丁,以理想为犁、以情怀为种,在西部育出满园春色!”

 

 

 

 

扎根西部,此生无悔!

 

扎根西部,此生无悔!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3届毕业生

贵州毕节市第一中学历史教师 朱启平

 

这段时间,贵报的报道《扎根西部,新时代学子这样选择!》在我的朋友圈刷屏了!很多和我一样选择在西部就业的朋友感慨:报道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读完报道,我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思绪。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毕业后选择回家乡从教的心路历程。

我来自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河乡岩口村,一个深藏在大山腹地的小村子。从小目睹家乡贫困和教育落后,我立志长大后当一名教师,用教育改变家乡面貌。

2007年,国务院决定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听到这个消息,正在读高中的我激动得一夜未眠!

当时的我,由于家庭贫困,从初中起便边读书边打工。虽然渴望去山外上大学,可一想到“学费”二字,便陷入苦闷……正在这时,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甘霖从天而降!2009年,我以毕节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绩圆梦北京师范大学。

进入大学后,一个精彩的世界在我眼前打开。可我更挂念家乡那些孩子,我想让他们知道,除了大山、农田、工地,还有个地方叫大学!于是,在学校支持下,我牵头创办了贵州岩口爱心支教队,每年暑假都会带着志愿者回家乡支教。

几年下来,我们的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为家乡的教育吸引了更多关注和支持,许多机构伸出了援手,北师大还援建了图书室和计算机教室。看到家乡的教育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我感到无比欣慰。

大学毕业后,我放弃在省会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的毕节一中任教。我知道,家乡需要我,这里的孩子需要我。党和国家的政策给了我一束光,我要用这束光去照亮大山里的孩子们!

现在,工作十多年了,我除了教孩子们知识,更鼓励他们养成好的品格、树立远大志向。每个学生过生日,我都会写一张贺卡,根据各自的特点予以勉励。“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是我始终坚持的教育理念。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灵魂、引领人生的事业。因此,我不断精进教学技艺,带领团队在高考中屡创佳绩。

这片土地也无私地滋养着我。正像报道里说的那样,“越织越密的‘利好政策网’,为人才提供了从‘留下来’到‘创大业’的全程托举。”得益于学校提供的教研条件、培训机会以及对教师成长的坚定支持,我于2020年取得硕士学位,目前正在职攻读教育博士,还获得了十多项省市级荣誉。前不久,我又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基层就业卓越奖”。

心怀感念的我拿出全部奖金,设立“晨曦微光”奖学金,希望帮助那些积极上进但经济困难的学生实现人生梦想。

再次感谢贵报的报道!它让我更加坚信,扎根西部,此生无悔!

 

 

 

“飞”出大山

是为了带着本领“飞”回来

 

“飞”出大山,是为了带着本领“飞”回来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11届毕业生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化学教师 张磊

 

读了《扎根西部,新时代学子这样选择!》这篇报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报道中披露的数字让我激动:截至2024年8月31日,甘肃已落实就业去向的2024届高校毕业生中,近七成选择投身西北五省区!这么多青年逐梦前行,在西部大地上挥洒汗水,这是何等磅礴而动人的力量!

十几年前,我和文中的学子一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坚定地走向了祖国西部。他们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他们的选择,就是我的选择。

细读报道,我仿佛回到了2004年初秋的那个清晨。

那年我15岁,第一次离开家乡宁夏吴忠市同心县,开始了在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的求学生涯。2007年,我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首批国家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那一刻起,一个念头就在心里种下:现在“飞”出大山,是为了明天带着一身本领“飞”回来!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我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要努力改变更多山区孩子的命运。

2011年8月,我大学毕业,毅然回到了曾就读的高中执教。初为人师,紧张与兴奋交织在心中。我努力回忆着从小学、高中到大学一位位授业恩师的模样,从他们的身上汲取经验和力量。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像他们对待我那样,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用知识和爱温暖学生们的心灵。

面对不同性格、不同禀赋、不同基础的学生,有时我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每当心情低落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自己当年在这里求学的日子,想起老师们的耐心教导和无私奉献。

记得有一次,班上有个学生因为成绩不佳而产生了辍学的念头。我了解情况后,立刻找他谈心。我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他,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改变命运。同时,我积极联系其他任课老师和班级同学,大家一起鼓励他、劝慰他。终于,这名学生重新振作起来,学习成绩也一点点提升,久违的笑容又回到他的脸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从一名教师成长为学校政教副主任。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挑战,也收获了更多成长。

在与学生们的相处中,我也获得了许多感动。他们会在教师节给我送上亲手制作的贺卡,会在我生病的时候送来关心,会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我鼓励。这些小小的举动,让我感受到了师生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

2023年6月6日下午,2023届学生迎来了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就在课前几分钟,34班的班长突然来办公室找我,说教室里有情况。我三步并作两步赶到教室,推门而入,却发现窗帘紧闭、光线昏暗。正紧张时,只听得班长一声“开始”,教室里响起了《夜空中最亮的星》的歌声,很多学生的眼中涌着泪花。原来,这是他们精心策划的一场感谢与告别。那一刻,我知道,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到西部去,渴望即刻启程!

 

到西部去,渴望即刻启程!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2021级“优师计划”师范生 杨卿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优师计划”师范生杨卿,已经签约贵州一所原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中学。“报道中那些投身西部教育事业的老师让我深感好老师不是天生的。将热爱与专业相结合,才能真正点亮学生的未来。”

作为首批“优师计划”师范生,杨卿潜心精研教师基本功。在校期间,他就获得了师范生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14项大奖。采访中,他告诉记者:“让更多乡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我的课堂感受世界的广阔,对我来说,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投身西部,追寻光、成为光!

 

“投身西部,追寻光、成为光!”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22级金融硕士 梁荣铭

 

“报道发出的,是属于这一代青年的时代强音!”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22级金融硕士梁荣铭感慨,“从文章中青年学子选择西部基层就业的故事可以看出,将自身发展融入时代洪流,把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祖国发展作为个人的人生追求,老一辈西部建设者身上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正在新时代学子身上延续传承。”

面对现实与梦想,梁荣铭也曾有过彷徨。报道中同辈人的选择如一束光,驱散了他心头那层薄雾:“薪酬和所工作的城市不是职业价值本身,真正的价值在于个人为之努力的方向和愿景。人活着,最重要的是一种无愧内心、无愧时代的精神!”

 

 

来源:beijingshifandaxue

 

 

首页    教育    名校风采    名校风采列表    在西部育出满园春色!《光明日报》头版报道

本文图片、文字及观点,来源于官方网络媒体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传递资讯,图片和文字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络予以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将相关内容修正、删除。

浏览量 :0

创建时间:2025-03-26 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