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English
关于我们
首页

中国第一窖,百年出海记

运河重构文明版图,

泸州老窖见证东方与世界对话

拿出一张世界地图,会发现大陆与大陆之间隔着大片的蓝色。早期的人类尚且可以被一条小河所分离,无尽的海洋变更成为文明的隔阂。而大海,至今也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谜题之一。

 

运河的诞生突破着地理与空间的局限性。巴拿马运河,这条全长82公里的水道横贯中美洲地峡最狭窄处,将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航程从绕行南美洲合恩角的2.2万公里缩短至仅需8至10小时的直通航行。

 

作为“地球村”蓝图中贸易与精神输送符号的巴拿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10年前,在旧金山举办的以“巴拿马”为名的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中,来自中国的泸州老窖特曲在万众瞩目中获得金奖,这是中国白酒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向世界的第一次问好。

 

 

农历二月初二,泸州老窖一年一度的封藏大典如约而至,今年的主题便是纪念中国浓香出海110周年。

 

如今我们回望那曾极为艰难的时代,会发现在地理空间和文明阶段等的多重差异下,这块奖牌显得更为来之不易。从那时起,白酒开始让世界在不知不觉间,用东方语言讲述人类的故事。

 

自古至今,“出海”是执念,是进步,更是东方文化的创新表达。

 

运河的文明隐喻

 

人类对未知是痴迷的,从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刻下第一艘芦苇船的图案,到麦哲伦跨过仿佛无边际的大西洋,再到郑和船队的桅杆刺破印度洋的晨雾,“出海”是文明永恒的话题。

 

不只是物理空间的移动,“向外寻找”更是文明突破边界的精神仪式。

 

运河是矛盾的,它是人类对自然的切割——用炸药与钢铁劈开山脉、填平沼泽,又是对“天堑”的缝合——让被陆地阻隔的文明得以交融。

 

|运河作为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交通运输的范畴。它是重塑地理空间的推手,是文明交流的纽带,也是现代世界体系形成的关键因素。图源/视觉中国

 

简单来说,运河象征着沟通、融合、秩序与掌控。

 

它连接不同的地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同时,运河从古至今都承载着粮食、税赋、军需、人口流动,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秩序,甚至也是国家机器实力的象征。19世纪法国地理学会宣称“打通地峡就是打通人类进步之门”

 

巴拿马运河诞生的时期正是殖民主义兴盛的20世纪前后,特殊的地理位置令它成为欧美帝国主义国家的不二选择,运河的修建浓缩成了一部现代的“权力的游戏”。

 

早在1879年,在苏伊士运河的光环加持下,法国工程师费迪南·德·雷赛布以绝对乐观启动了巴拿马运河工程,却在气候环境复杂的中美大陆经历了又一次的“滑铁卢”。1904年,美国以现代科技接棒,历时十年,于1914年完成了这条“钢铁巨链”的通航。

 

图片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从此,巴拿马运河成为了全球供应链的“晴雨表”。

 

经济贸易领域之外,运河在不经意间承担起了文化交流的责任。各色人种在轮船中走向越来越远的地方,民族间的文化芥蒂与霸权也在潜移默化中被打破。

 

运河开通第二年,也就是1915年举办的那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会场的空间布局暗含殖民思维的傲慢。

 

主体展区按大洲划分,欧洲馆群占据中央轴线,亚洲馆被安置在边缘水域,非洲展品则分散在人类学展厅成为“野蛮文明”的标本。

 

主展馆“机械宫”陈列着福特流水线汽车模型,其他展馆的巨型电气涡轮机、首次公开展示的跨大西洋无线电设备等等,其实是殖民国家精心编排的工业文明展。

 

|巴拿马运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一体化,它将美洲东西海岸、欧洲与亚太地区紧密连接,形成了全球性的贸易网络。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亚洲的贸易额因运河开通增长了300%,拉美与欧洲的贸易往来也更加密切。图源/视觉中国

 

其实在拉美文学中,运河常被赋予“伤口”“脐带”的隐喻,而在巴拿马本土诗人的笔下,它又是“母亲佩戴的翡翠项链,每一颗宝石都刻着抗争者的名字”。

 

这种文化认知,其实是弱势身份的强烈自我认同和觉醒的宣言。

 

这场博览会是一场创新的狂欢,但话语权仅能被垄断吗?创新仅有科技吗?当时仍在变革中的中国用实际行动说了“不”。

 

“出走”的决心

 

百年之前,辛亥革命结束不久的中国风雨飘摇,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令中国未能真正发展。

 

听闻这次世界级的博览会,社会各界争论不休,但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十五代传承人温筱泉力排众议,带着三百年老窖大曲酒,荣获金牌。

 

|温永盛三百年老窖大曲酒

 

当那瓶贴着朱砂标签的陶坛穿越太平洋,与福特汽车、通用电气涡轮机同台展出,这看似荒诞的场景实则是古老农业文明对工业文明体系的初次叩问。

 

西方用机器征服空间,东方则以微生物驯服时间。

 

西方用温度计控制发酵,中国匠人手握“看花摘酒”的生物密码,将700余年的酿制技艺代代相传。

 

这是泸州老窖酒第一次“出海”,但这“出走”的决心,早就刻在了泸州的水脉基因中。

 

上下三千年,泸州的水运与酒业都遵循着相辅相成的商业哲学。

 

|泸州地处长江上游,沱江在此汇入长江,形成了天然的航运条件。早在秦汉时期,泸州便是巴蜀地区通往长江中下游的重要节点。

 

《华阳国志》载“江阳产酒,舟载荆湘”,在长江、沱江交汇的红砂岩台地上,商周时期的陶制网坠与青铜鱼钩诉说着泸州最早的水运基因。

 

西汉时期《盐铁论》记载“江阳之盐,舟载荆扬”,泸州盐商已通过水运将川盐销往长江中下游。东汉画像砖上的“江阳舶市”,清晰刻画着双体货船装卸蜀锦、邛杖的场景,印证着早期水运贸易的繁荣。

 

北宋年间,永宁河、赤水河相继疏凿,川黔古道开通,盐、糖、粮等众多物产顺着密集的水网来到泸州再行销各地。

 

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称泸州为五商辐辏的巨港都市,繁荣的商业催生出各种消费场景,境内酒坊、酒楼林立。

 

|泸州境内的赤水河。清代以后,赤水河航运逐步复苏,泸州水运又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泸酒借助赤水河航道被贩运至黔北、滇东等地。图源/视觉中国

 

清代以后随着赤水河的进一步疏通,泸州水运驶向顶峰,泸州老窖也随着各地的商帮,被带往全国不同的地方。据《四川省文史资料》记录:“民初,长江干流的泸州,为川酒的主要产销区。”

 

时间来到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四川成为保路运动的核心区域,泸州作为川南政治经济中心历经权力更迭,经济也难免动荡。

 

1915年前后,受西方文化和现代教育思想影响,泸州部分进步人士开始推动新式教育,陆续创办了新学堂。

 

这些学校除了教授传统经典外,还增设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等课程,新旧观念强烈碰撞,“看世界”的想法影响着无数泸州人民。

 

所以,110年前,泸州老窖通过大江大河走出国门,与这座彼时已经“开眼看世界”的古城息息相关。

 

|民国时期,泸州依托长江、沱江、悦江(含长宁河)、永宁河、赤水河等黄金水道,发展航运事业,泸州老窖顺着大江大河的水运网络被贩运至世界各地。图源/视觉中国

 

彼时,三百余年的国宝窖池仍未停止生产,于是,这属于时间的浓香就在新思想的启蒙下,顺着大江、跨越大洋,在水运的血脉流淌中去往更远的地方。

 

纵观历史,大江大河从来不仅仅是地理存在。数次改道的黄河轨迹塑造了复杂的华夏文明,尼罗河的泛滥周期催生了古埃及的哲学与天文学,亚马逊河毛细血管般的支流至今保存着地球最后的生态净土。

 

但当人类开始用运河将这些自然血脉人工连接,文明的进程便发生了根本性异变,中国,便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欲取龙舟载社稷”

 

严格意义上来说,运河也是“水运治理”的一个板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挖的沟渠都为交通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如郑国渠,以及也有通航作用的都江堰。

 

但真正能称之为“运河”的水利体系,要从隋炀帝倾举国之力主持修建的京杭大运河说起。隋之后,水道网连接了洛阳、长安与江南地区,在漕运制度的同步完善下,江南的粟米堆出盛世的物质基座。

 

|大运河的贯通彻底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南北格局。通过连接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水系,构建起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的完整水运网络。图源/视觉中国

 

这种地理改造的壮举,使中国形成了“以运河为轴心”的经济地理格局,比巴拿马运河带来的经济格局还要早2400年。

 

运河水运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原材料及工艺品的流通。扬州、苏州、杭州等运河沿线的城市,便因此迅速崛起。

 

苏州织造局工匠逾万人,宫廷用绸缎几乎都靠运河运输;景德镇瓷器在扬州装船,形成“陶瓷之路”的东方起点。美酒走出“巷子”沿运河北上、南下,在烟火人家中飘香。

 

不仅是物资通道,运河更成为文化传播的超级媒介。

 

图片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昆曲沿运河“北上”,与秦腔融合产生京剧;苏州造园技艺催生北京皇家园林;“江南”成为无数文人墨客的内心执念,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古代文学的集大成者都曾“烟花三月下扬州”,也曾“烟雨暗千家,诗酒趁年华。”

 

远在运河开凿的千年以后,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沿运河北上,在日记中写道:“这条水道如同流动的图书馆,每个码头都在讲述不同的文明篇章。”

 

历史书上一句“商业贸易、文化传播的主动脉”,足以概括京杭大运河长久的历史影响力。宽阔运河上络绎不绝的货船,历经巨浪而不倒的风帆,或许正应了隋炀帝欲取龙舟载社稷”的野心。

 

图片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眼光放回现代,运河的价值历久弥新。新中国成立后将运河体系纳入国民经济命脉重建工程,修复了京杭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极大提高了运力。

 

当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建设全新的平陆运河,试图用135公里的人工河道重构北部湾经济版图,使中国西南地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可以直接通过北部湾出海,更便捷地连接东盟国家,如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经济的互助、文化的交流也将会是这条运河的永恒话题。

 

 

水道,是血脉,也是文化的“输血泵”。当美酒走出泸州航行于大江大河,泸州的心跳便传递给了留下酒坛的每一个城市。当中国白酒顺着运河“出海”,海洋以外的陆地也将见证人类文明的差异化表达。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这枚金奖成为重要的节点,在泸州老窖身上,西方认同了固态发酵、浓香大曲带来的时间价值。从“被观看的他者”转变为“规则制定的参与者”,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文化也将成为人类文明的新航标。

 

(文中配图除标注外,其余均来自泸州老窖


参考文献:

[1]McCullough, D. (1977). The Path Between the Seas: The Creation of the Panama Canal, 1870-1914. Simon & Schuster.

[2]史念海. 中国的运河[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3]李孝聪.运河与城市: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形态的历史考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刘士林.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2.

 

- END -


信息来源:好酒地理局

 

 

首页    酒业    美酒探源    美酒探源列表左    中国第一窖,百年出海记

本文图片、文字及观点,来源于官方网络媒体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传递资讯,图片和文字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络予以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将相关内容修正、删除。

浏览量 :0

创建时间:2025-03-25 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