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知乎“论文级”测评,再也不被“无糖”营销蒙蔽了

你是否曾在超市挑选饮品时被“健康”标签吸引,毫不犹豫地拿起那瓶标着“0糖”“100%果汁”的饮料?
你是否相信,这些“健康”的产品能够让你和家人远离糖分,保持健康?
你又是否怀疑过,这些包装背后的真实情况?而真相往往与标签背道而驰。
近期,知乎“答主评审团”通过深度横评,揭开了果汁、酸奶、可生食鸡蛋和洗衣液等我们日常接触的产品背后的秘密。

结果让人震惊——原来“0糖”酸奶也含有糖,一些“健康”酸奶糖分超过可乐。标榜“100%果汁”的饮品实际糖分比可乐还高,以及,在专业检测下“可生食鸡蛋”的营养其实并不比普通鸡蛋更高。
这些超出大众此前惯常认知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当“健康”成了营销的利器,消费者的信任该如何得以保护?

真健康?伪健康!
孩子被严格控糖,为什么还会长龋齿?为什么小小年纪会近视?
知乎答主“Cecilia”曾为孩子的健康自豪过——她家严格执行着“控糖政策”,餐厅前台免费提供的棒棒糖、朋友聚会上的蛋糕和糖果,她都会坚定地拒绝。直到有一天,她无意中发现丈夫每天接孩子放学时,总会顺手给他们买瓶果汁。
“水果榨的,健康啊。”丈夫理直气壮。
但真的健康吗?真实的测评数据令人震惊。可口可乐旗下的美汁源出品的儿童饮品酷儿,每瓶相当于14块方糖或6根棒棒糖的含糖量。

@Cecilia的孩子7岁那年近视,也正是那年,通过喝饮料累计摄入了超1000颗方糖。这几年来,孩子近视加深、牙齿龋坏,原本以为的健康饮食瞬间被推翻。
这不只是@Cecilia一家人的困惑。每年315期间,食品安全与健康饮食总能迅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然而,每年爆出的“隐形糖陷阱”“概念营销”等问题,始终未能彻底改变。在夸大宣传和虚假标签的迷雾中,消费者时常迷失方向。
消费者的信任究竟该托付给谁?知乎给出了答案。
近期,知乎“答主评审团”推出了315特别测评,聚焦酸奶、果汁饮料、可生食鸡蛋和洗衣液等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品类进行深度横评。

果汁组由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孙亚飞,法国里尔第一大学农食品硕士@蜂蜜熊吃锅贴、北师大环境经济学硕士@Cecilia三位答主共同组成。自2017年开始,复旦大学营养学硕士、知乎答主“菜妈和钱爸”就在互联网上分享母婴类话题,此次其选择了酸奶这一市场高增长性品类,对32款市场热门酸奶进行了测评。
资深食品研发工程师@钱程和纺织品化学工程师@姚蔚铭则分别选取了可生食鸡蛋和洗涤用品。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还关注实际的生活需求和消费者困惑,善于将复杂的专业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提供切实的评测分析。
据悉,知乎全程出资支持,确保评测过程完全不受商业广告植入的影响。自2月初开始,6位答主便组成4组,完成专业实验室送检,并进行生活化实测和数据分析,最终形成四组报告。

“卷”出极致的消费真相
@孙亚飞、@蜂蜜熊吃锅贴和@Cecilia共同组成了果汁测评组,开启了这场“甜蜜陷阱”的揭秘之旅。
三人精选22款产品,覆盖果汁饮料、浓缩还原果汁和原果果汁三大类,还特地设置对照组在家中自制鲜榨苹果汁、橙汁,以确保实验数据可比性。当实验仪器启动时,他们未曾料到即将掀起的是一场颠覆既有认知的风暴。
为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严谨性,团队放弃了简易试纸或检测棒(依赖酶反应原理)的粗糙方法,最终采用液相色谱法——通过物理分离原理精准测定糖分,消除外界干扰。17瓶市售果汁由此被送往了专业实验室,进行液相色谱法等高精度检测。

“我长期做科普,一直以来都知道许多产品在标签上会有一些猫腻,”@孙亚飞说道,“只是这次的检测数据上来看,标签和产品中的具体成分存在巨大差异,让人触目惊心。”
数据确实给出了令人不安的答案:82%样品游离糖含量超过估算值,味全每日C橙汁、FRUTCO橙汁等9款产品实际含糖量超出标签值35%以上。标榜健康的农夫山泉NFC橙汁单瓶含糖34.5g,相当于3.5个橙子的糖分浓缩。
更值得警惕的是,浓缩还原果汁利用消费者对100%果汁定义理解的缺乏,将高糖分隐藏在“100%果汁”标签下,如汇源100%橙汁实际为浓缩汁兑水,含糖量仍达36%;都乐菠萝汁虽标注“不添加糖”,但实测单罐蔗糖含量达3.5g,总糖含量达9.4g。

而标榜“儿童专用”的产品含糖量普遍超出建议日摄入量,啵乐乐草莓汁、乐百氏果蔬汁等游离糖浓度达13-15g/100ml,单瓶摄入量超过6岁儿童日建议量2倍。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产品的实测膳食纤维含量却低至0.1-0.2g/100ml,含量甚至低于普通碳酸饮料。
“这样一对比,还不如让小孩喝可乐。”@孙亚飞感叹道。
在家中的对照实验更是揭穿了更荒诞的事实。测评团队用3.5个橙子(700g)鲜榨获得280g果汁,与农夫山泉NFC橙汁对比发现,后者膳食纤维含量仍不足鲜榨果汁的15%。
而以「纤维满满、轻盈畅快」为宣传点的维果清HPP羽衣甘蓝复合果蔬汁膳食纤维仅0.17g/100ml,不足鲜榨苹果汁的11%,仅为新鲜羽衣甘蓝(2.2g/100g)的7.7%。

果汁测评组还特地招募了志愿者来检测饮用果汁饮品后的血糖变化,实验证实,市售果汁加工过程中过滤掉80%以上膳食纤维,使糖分吸收的速度加快2-3倍。
“结果都出来好多天了,我一直处于持续的震惊中。”@Cecilia回忆道。
经常与食物成分打交道的@蜂蜜熊吃锅贴一向对果汁饮品“敬而远之”,但测评结果还是让她惊讶许久,“做消费者真挺难的”。这种无力感在后续的酸奶检测中得到了延续——当@菜妈和钱爸将70多款酸奶筛选出32款送检时,实验室再次验证了部分产品“0糖”并不是真的完全没有糖。
检测结果发现,吾岛、卡士"0糖"系列酸奶通过水解乳糖,产生的葡萄糖/半乳糖,使得产品实际含糖量≠0。

而线下火热的酸奶饮品种的“隐形糖”更值得我们注意。Blueglass 标准版小蛮腰火龙果西梅花青素味主打添加了B420菌,0蔗糖、0乳糖、0卡糖、高膳食纤维,然而含糖量是42g/600ml,几乎超过了WHO对于成年人每日糖的建议摄入量(50克,有条件建议控制在25克以内)。而茉酸奶原创牛油果奶昔每杯热量约为461kcal,也几乎相当于一小顿饭的热量。
食品研发工程师@钱程对9款可生食鸡蛋的检测发现,可生食≠高营养;纺织品化学工程师@姚蔚铭实测发现,常规的洗衣液活性物含量都在17%左右,无法凭借浓稠度来判断有效含量高低……
这些结论与果汁、酸奶的检测结果形成了奇妙的互文,共同指向现代商业中概念营销对产品本质的替代。

拨开信息的迷雾
果汁测评最终呈现出的万字的报告,是三人团队耗费一周打磨了数版后的结果。
如何解读这些含糖量?如何将数据与国标相对应?国际标准又是如何制定的,团队成员们反复打磨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花了相当多的精力,尽可能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写大众好理解的内容”。
果汁测评报告外,其他的测评也大都如此。显然,这是一条“笨”却纯粹的道路:让科学数据说话,让消费者看见真实。

@菜妈和钱爸介绍,从选品到实验流程设计,再到送检,知乎全程独立出资,确保结果不受品牌方干扰。“不夸张地说,知乎给予了答主100%的信任与支持”。这篇酸奶测评内容发布后,也被用户评价为这是一篇论文级别的测评,答主“菜妈和钱爸”则表示,这也正是知乎平台的特性,“这里的用户能够有耐心看完这些内容,也对内容的严谨性和专业性有很高的要求”。
这种基因源于知乎对真实性和专业性的坚守。
“知乎是一个让人踏实的平台。”@蜂蜜熊吃锅贴对此也深有体会,从去年决定做自媒体开始,她比较了各个平台的社区氛围及内容调性,认为知乎是唯一允许创作者用长篇幅踏实科普且好物测评能剥离商业干扰的“净土”。
这种特质直接击中她的需求:当她在其他平台被赞助广告包围时,知乎上一篇客观的跑鞋测评真正推动了她的消费决策。
孙亚飞在知乎上的十年科普路也同样印证这一点,十年前,他选择知乎,是因为这里能够分享“化学领域的学科知识”。十年间,他回答了700多个问题,发布了147篇文章,接受了273次付费咨询,逐渐构建起信任壁垒。“知乎上的人真的是在跟你讨论问题,而不是随意贬低或无脑追捧某个事物,在这儿,只有持续输出严谨内容才能赢得尊重。”

知乎评审团的每一次测评结果,给公众埋下的认知种子正在持续生长。
当@Cecilia将果汁测评报告转发至母婴群、家庭群时,这场科学求真之旅开始显现实质性力量:六七十岁的老人主动划掉家庭采购单上的果汁,年轻父母开始计算孩子每周的添加糖摄入量。
真正的长效价值不止于此。正如孙亚飞所言:“若测评止步于揭露真相,它的社会效应将大打折扣。”
当科学检测数据与瓶身标注数据严重不相符时,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当所谓的“0糖” “纯果汁” “纤维满满”都与消费者的预期不兼容时,消费者还能相信什么?
这种追问应当催生双向改变。对消费者而言,测评带来的不仅是“不买什么”的答案,更是“如何监督”的思维进化;对企业而言,“工艺反思”与信息披露迫在眉睫,不应让“健康”停留表面。

果汁组测评完成之后,基于众多严重干扰消费者信息的宣传内容,三位答主也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宣传语的规范:
1. 大多果汁产品未在营养标签中标注糖含量,从而避免超过上限值违规。希望能在此类产品营养标签标注方法上有改进,帮助消费者做更健康的选择,同时完善果汁 / 果汁饮料品类的强制性标准。
2. 建议每瓶果汁都能标明含糖量,或者含糖量的等级,方便消费者更好地选购和控糖 —— 毕竟,要都像我们知乎答主评审团一样,测 22 瓶果汁就花掉 2w+,普通人真的承受不起。
3. 关于「100% 果汁」的说法,到底是整体浓度 100%,还是使用了 100% 浓度的果汁作为配料,希望有关部门能将此类说法规范起来。
这也是知乎所希望的。当短视频用3秒争夺用户注意力、营销号用焦虑感收割流量时,知乎依然坚持着“低效”的笨功夫:让专业的人花数月来解决一个问题,让答主用十年时间积累信任,让科学知识在长图文里静静生长。
这种“笨”背后,是对用户最深切的尊重。在这里,测评不是制造热点的工具,而是重建信任的基石;答主不是流量游戏中的演员,而是解决问题的同行者。
信息来源: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