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国指南 | 发展机遇之“双碳”目标蕴含投资机遇
“双碳”战略目标和政策举措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印发。意见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点任务:一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二是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三是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四是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五是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六是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七是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八是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九是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十是完善政策机制。
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方案》要求,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并就开展国际合作和加强政策保障作出相应部署。
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中国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修订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引导社会各界更好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蓄积新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已制定出台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各地区也相继出台了本地区重点行业达峰方案,钢铁工业协会等协会发布了相关行业的碳达峰路线图。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2023年全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2.12亿吨,总成交额144.4亿元。
为发挥标准在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2021年12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印发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要求标准起草单位注重做好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试验验证和应用推广的统筹协调。
为做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科技部等九部门于2022年6月24日联合印发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统筹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为全国科技界以及相关行业、领域、地方和企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实施方案》提出,将通过十大科技创新行动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包括: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建筑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能力提升行动,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行动,低碳零碳技术示范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决策支撑行动,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基地、人才协同增效行动,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培育与服务行动,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行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计划以锻造产业绿色竞争新优势为主线,打造一批绿色制造标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落实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园区、重点行业全面实施新一轮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升级,加快传统产业产品结构、用能结构、原料结构优化调整和工艺流程再造,提升产业竞争力。二是推动新兴产业绿色低碳高起点发展。引导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等信息技术设施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例。加快废旧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机叶片等新型固废综合利用。聚焦“双碳”目标下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谋划布局好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未来产业。三是培育制造业绿色融合新业态。将大力推动数字化和绿色化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和绿色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绿色消费需求和绿色产品供给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孕育新动能。
为加强对碳达峰碳中和的金融支持,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于2024年3月27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
低碳转型成效与投资机遇
中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初步核算,2023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到2023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总装机的一半,历史性地超过了火电。绿色低碳产品产量也在快速增长,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为世界第一。
在绿色制造方面,中国的标杆引领作用不断显现。在国家层面已经累计培育绿色工厂5095家、绿色工业园区37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05家,培育绿色制造专业化服务机构500余家。在能源资源利用方面,产品能效显著提升。中国钢铁、原铝、水泥熟料等行业单位产品能效取得较大提升,用能结构持续优化,在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推广了一批工业绿色微电网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在产品结构方面,绿色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先进制造业比重持续提升,绿色装备和产品供给进一步增强。
在新动能培育方面,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发展。在工业领域,氢能、新型储能等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首个万吨级绿氢产业化示范项目已经建成投产,钢铁行业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已经点火运行。
中国“双碳”战略带来许多投资机遇。第一,中国在人均GDP刚刚超过1万美元水平的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推进低碳转型,相比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或更高水平上转型,将会支付较低的传统非绿色产品生产和运营投资的成本。中国很多产品尚未达到需求峰值,可以直接由绿色产品替代。第二,中国在绿色技术和产业领域并非从零起步,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不大,特别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风电、储能、绿氢以及数字技术等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相同水平甚至领先水平。目前中国拥有全球近一半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以及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中国还将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生活等领域形成规模庞大的发展增量,孕育的投资和消费市场据测算每年将达到十万亿元级,潜力巨大。第三,中国绿色产品需求的增长潜力巨大。中国人口数量稳居世界前列,而且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这些都为绿色产品创新和推广提供了充足的市场需求,有利于企业形成商业模式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