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品牌营销必看:20个营销模型与方法
2025年,你的品牌还在持续成长吗?你的品牌与竞品的差异化是什么?你的品牌定位是什么?在广大的品牌营销领域当中,其实有非常多实用的分析方法与模型,来协助品牌人找出问题的答案,不断地激荡更新你的想法,逐步找出最适合自己品牌的规划。中欧时尚研究院整理出以下20个常见的品牌营销模型与分析方法:
1. STP定位

STP定位是由是由美国营销学者温德尔.史密斯于1956年所提出,是构成营销战略的三要素,分别为:「S:市场细分(Segmentation)」「T:目标市场(Targeting)」以及「P:市场定位(Positioning)」。
【市场细分(Segmentation)】:透过数据调查与搜集,并用受众与大环境的各项指标作为考虑,将品牌商品与服务的市场进行划分,同时要避免过度分割市场以影响后续获利效果。
【目标市场(Targeting)】:根据市场区隔的结果,选择相应的商品与服务来满足单一或多个群体。
【市场定位(Positioning)】:根据产品与服务的优势进行包装定位,可分为以下。
「功能性定位」—— 商品与服务可以解决顾客什么样的需求与问题。
「象征性定位」—— 商品与服务可以让顾客产生什么样的自我表达与形象。
「体验性定位」—— 商品与服务可以与顾客建立什么情感联系。
2. SWOT分析
相信多数人可能都听过SWOT分析,它是于1980年代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所提出,其分别为「S:优势(Strength)」、「W:劣势(Weakness)」、「O:机会(Opportunity)」与「T:威胁(Threat)」,是将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分析的一种方法。

内部资源(自己有的):
【优势(Strength)】企业内部所具备的能力与条件。
【劣势(Weakness)】:会限制企业发展的因素。
外部环境(环境给的,并非由企业本身拥有资源出发去讨论):
【机会(Opportunity)】:在与竞争者有相同机会时,大环境下可使企业保有优势的关键。
【威胁(Threat)】:在与竞争者有相同机会时,大环境下对企业可能带来的风险。
3. 营销4P
使用情境:拟定品牌商业模式。
说到营销 4P,其实后续还有7P、10P、甚至是延伸出4C等,不管如何,不外乎都是在规划策略时考虑到的因素与面向变得更多,但这个由美国学者杰洛姆.麦卡锡在1960年代提出理论,到现在仍旧被广泛使用与延伸,可说是现代营销理论的基础。
究竟是哪4P这么重要呢?分别是「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和「通路(Place)」,同时4P也被视为「以品牌为导向」的模型,近年逐渐被7P与4C等模型给取代,目的都是在找出最合适的商业模式。

4. 营销4C
承上所述,营销4C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4P延伸模型,是由199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劳特朋所提出,让企业以顾客角度重新审思商业模式的规划。其中他将 4P的产品(Production)转变为顾客(Consumer);价格(Price)转变为成本(Cost);促销(Promotion)转变为沟通(Communication);通路(Place)转变为便捷(Convenience)。

【顾客(Consumer)】:顾客的实际需求与欲望是什么。
【成本(Cost)】:顾客在购买产品与服务所付出的时间、金钱等各种成本是什么。
【沟通(Communication)】:品牌是否有建立与顾客的有效沟通,倾听顾客建议。
【便捷(Convenience)】:顾客是否可以轻松获得产品与服务。
5. 5A架构
5A架构顾名思义是从4A架构演变而来,主要从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于 2017年出版的《营销4.0》书中所述,他将4A架构修改为「5A 架构」,包含了「认知(Aware)」、「要求(Appeal)」、「询问(Ask)」、「行动(Action)」、「拥护(Advocate)」五个阶段。

6. AISAS消费者行为模型
AISAS消费者行为模型是 2004年由日本电通根据美国AIDMA定律所研展出的理论,与5A架构、AARRR营销漏斗有异曲同工之妙,其针对消费者的行为分为五个阶段「A:Attention(引起注意)」→ 「I:Interest(激起兴趣)」→ 「Search / Social (搜寻或社群)」→「Action(产生行动)」→「Share(分享扩散)」。

【Attention(引起注意)】:可以通过何种方式触及顾客,引起他们的注意。
【Interest(激起兴趣)】:如何找到切入点激起顾客对商品与服务感兴趣。
【Search / Social (搜寻或社群)】:如何布局在线内容与社群曝光强化品牌被搜寻到的机会。
【Action(产生行动)】:如何在布局的内容与信息当中强化顾客的购买意愿。
【Share(分享扩散)】:当顾客使用过商品与服务后,如何能够刺激顾客愿意分享品牌给亲朋好友。
7. AARRR营销漏斗
AARRR 营销漏斗是2007年由美国硅谷创业家戴夫.麦克卢尔所提出的硅谷科技业的营销漏斗,后续被广泛应用于品牌营销当中,主要是针对消费者购买商品与服务的流程中进行分析的一套方法,分为五阶段:「A:获取顾客(Acquisition)」、「A:活络顾客(Activation)」、「R:提高留存(Retention)」、「R:增加收入(Revenue)」与「R:传播推荐(Refer)」。
【获取顾客(Acquisition)】:思考顾客是如何找到品牌的?
【活络顾客(Activation)】:思考顾客对于品牌消费体验为何?
【提高留存(Retention)】:思考如何提高顾客回购?
【增加收入(Revenue)】:思考如何扩张品牌更多收益来源?
【传播推荐(Refer)】:思考该如何让顾客愿意推荐品牌?
8. PEST分析
PEST分析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弗朗西斯.阿吉拉于1967年所提出,主要是企业在进行市场分析时,可作为外部环境因素的讨论(可作为 SWOT 分析时探讨机会与威胁的参考),帮助品牌能够针对大环境下不同的因素考虑,进行策略上的规划。

【政治因素(Politics)】:需考虑政治制度、政策、相关法律与法规等。
【经济因素(Economy)】:需考虑经济发展、成长规模、通货膨胀率等。
【社会因素(Society)】:需考虑有人口结构、社会氛围、大众价值观等。
【技术因素(Technology)】:需考虑是否有新颖技术、工艺技法等。
9. 安索夫矩阵
安索夫矩阵(Ansoff Matrix)是由策略管理之父伊戈尔.安索夫博士在1975 年时所提出。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发表了一篇关于企业多角化经营的论文,以影响企业经营实质上的四种要素(现有产品、新产品、现有市场、新市场)去做组合,区分出了 4 种组合及提出相对应的营运策略:市场渗透Market Penetration、市场开发Market Development、产品延伸Product Development、多角化经营Diversification,而安索夫矩阵就是由这四种营运策略所构成,随着时间的发展与演变,延伸出了很多更完善的策略规划,同时也成为了现今众多品牌都在用的策略工具之一。

【市场渗透】:以现有产品来面对现有的顾客,力求扩大品牌市场占有率。
【市场开发】:提供现有产品来开拓崭新的市场,品牌必须在不同的市场上找到对品牌商品有需求的顾客。
【产品延伸】:针对现有顾客提供他们品牌新产品,并利用现有顾客关系来扩大品牌产品的广度与深度,让品牌商品充斥在既有顾客中的日常生活中。
【多角化经营】:提供新商品到新市场之中,会决定这个方向的品牌,势必在品牌的销售、通路布局、产品技术等都有累积一定的成绩了,想要让品牌有更多角化的经营。
10. KISS复盘法
KISS复盘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复盘」的讨论,通过「K:可以保持(Keep)」、「I:需要改善(Improve)」、「S:需要开始(Start)」与「S:需要终止(Stop)」帮助品牌思考执行项目上可待优化之处。

【可以保持(Keep)】:盘点项目活动成效好,需要持续保持下去的操作。
【需要改善(Improve)】:盘点项目不尽人意的环节与因素,进行改善和后续优化参考。
【需要开始(Start)】:盘点项目中没有实施,但后续需要开始做的项目。
【需要终止(Stop)】:盘点项目中不利的项目进行止损。
11. 桂式三角形定位模块
桂式三角形定位模块是被奥美集团广泛应用的定位模型,源自于《品牌的技术和艺术:向广告鬼才叶明桂学洞察力与故事力》一书,其中的「桂式三角形定位模块」主要是来练习找出品牌的定位,总结来说就是帮助品牌思考:「对谁而言?我是什么?给你什么?」

12. SMART原则
使用情境:项目与营销活动目标设定。
SMART原则是由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于1954年在初版的《彼得.杜拉克的管理圣经》中所提出,其指出在设定目标时,应该把握以下5个原则:「S:Specific(明确的目标)」、「M:Measurable(可衡量、量化的)」、「A:Achievable(可达成的)」、「R:Relevant(和组织、策略相关的)」与「T:Time-based(有时效性的)」,藉由上述考虑帮助个人与团队达成目标、提高工作效率。

【Specific(明确的目标)】:目标必须是可以具体描述的,不能抽象且笼统。
【Measurable(可衡量、量化的)】:目标必须是可以被衡量的与量化的。
【Achievable(可达成的)】:目标必须是具备可达成性的,不好高骛远,也不能太过于容易。
【Relevant(和组织、策略相关的)】: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并且具有延展性以实现更高的目标。
【Time-based(有时效性的)】: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时效性,而不是无期限的,需要有规定时间来判断时否有达成目标。
13. RFM模型
RFM模型是由美国学者乔治‧卡利南于1961年所提出,主要是说明在一个品牌的销售数据库中,有三项相当重要的指针可以作为顾客价值的衡量标准,分别为「R:最近一次消费(Recency)」、「F:消费频率(Frequency)」与「M:消费金额(Monetary)」。

【最近一次消费(Recency)】:顾客最近一次交易与当前时间的间隔。
【消费频率(Frequency)】:顾客的交易频次表现。
【消费金额(Monetary)】:顾客的交易金额。
14. DISCO原则
DISCO原则是行之有年的危机沟通策略的方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Dual Path Process(行动与沟通并进)】:危机事件发生时,同步思考对外公众内容沟通与改善管理行动,以防止危机扩大。举例来说,若商品出现瑕疵影响顾客权益时,当下便需要同步研拟与公众沟通的讯息,同时也要开始找寻造成瑕疵的原因来立即改善。
【Immediate Response(实时回应)】:在第一时间去做响应,而且是「正确」的响应,展现出想要解决问题的诚意。
【Stakeholder(判断利益关系者)】:评估并决定危机事件利益关系者的沟通顺序,进行后续沟通。
【Containment(掌控事态发展)】:事件发生后便预先思考各种解决方案,同时也要掌握事态发展去做预判,判断后续可能的发展情势,得以尽快找出应对方式。
【Ownership(承担事件责任)】:责任分为法律责任与社会期待,若是自身疏失势必需要负起应有的责任,勇于承担并改进,才能化危机便转机。
15. 黄金圈法则
黄金圈理论是于 2009 年由赛门.西奈克(Simon Sinek)在 TED 演讲《伟大的领袖如何鼓动行为》中所提出。其是一种是根据生物学概念所延伸出的理论,主要聚焦在消费者购买思维模式探讨。他认为国际知名的成功品牌,在商业上的思考、决策与传达的都依循「黄金圈」理论,基本上,个人或品牌都应该有一个「为什么(Why)、怎么做(How)和做什么(What)」的由内而外同心圆思维。

【最内层 Why(为什么要做)】:可以是品牌的理念、目的、销售动机等。
【中间层 How(该怎么去做)】:可以是实现 Why 的方法、步骤等。
【最外层 What(要去做什么)】:可以是商品与服务等。
16. 故事营销 7 大黄金法则
使用情境:品牌销售流程企划、商品销售页文案规划。
故事营销7大黄金法则可以帮助品牌梳理销售策略的顺畅度,源自于唐纳.米勒在2018年出版的《跟谁营销都成交:故事力╳说服力╳促购力一次到位》一书当中,以下为其脚本。
【STEP 1:主角】:故事里都会有主角,这位主角不是你的品牌,而是你的消费者,把消费者当整个故事的主角是故事脚本的核心。
【STEP 2:遇到问题】:消费者会与你品牌接触,想必一定是猜想你的品牌「可能」可以帮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找出那个问题即是找到了营销切入点。
【STEP 3:引导者】:在此你的品牌就是消费者的引导者,在点出消费者问题后,你要展现你的权威及同理心,让他对你的品牌从「可能」转变为「相信」你能帮她解决问题。
【STEP 4:为主角拟定计划】:当消费者已经相信你时,他不见得会立刻下单,你要拟定一个明确计划来消除他的疑虑与恐惧。
【STEP 5:唤起主角行动】:当消费者已经在你设定好的计划当中,你要唤起他下单。
【STEP 6:获得成功】:最后要给消费者下单的好处,能够满足他的各种需求。
【STEP 7:避免失败】:给予消费者非买不可的理由。
17. PDCA 循环
PDCA 循环又称「戴明循环」,是在20世纪初由著名统计学家沃特.休哈特引入 PDS(Plan-Do-See)雏型后,再经由美国统计学家威廉.戴明进行改善后所提出,至今都是管理学上重要的理论之一。主要是由「P:计划(Plan)」、「D:执行(Do)」、「C:检视(Check)」与「A:行动(Action)」四个阶段所构筑出的项目优化方法,可持续运作并提高流程顺畅度。

【计划(Plan)】:首先先计划项目目标。
【执行(Do)】:针对设定目标规划执行内容,并且实际执行。
【检视(Check)】:针对执行成果进行检视,找出可优化的部分与问题。
【行动(Action)】:将检视成果的成功的经验导入项目流程并进行标准作业流程规划,失败的教训则作为回避要点。
18. SCQA 情境分析法
SCQA 情境分析法由芭芭拉.明托于2007年出版的《金字塔原理:思考、写作、解决问题的逻辑方法》书中所提,它是一个结构化表达工具,其分别为「S:情境(Situation)」、「C,冲突(Complication)」、「Q,问题(Question)」与「A,答案(Answer)」。

【情境(Situation)】:为沟通对象创造熟悉的情境或是引入事实。
【冲突(Complication)】:点出沟通对象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问题(Question)】:提出疑问造成沟通对象思考。
【回答(Answer)】:对沟通对象抛出答案,并告知解决之道。
19. SMILE & SCRATCH 命名法则
由知名的品牌专家Alexandra Watkins所发明的「SMILE & SCRATCH」法则能够帮助品牌找到取名的思路,以「SMILE」五要素助品牌找出具有记忆点、有吸引力的名字,并且带出品牌的理念及要求;反之透过「SCRATCH」提醒要避免的方式,详见下表:
|
|
|
|
20. SCAMPER 奔驰法
SCAMPER是在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艾伯尔所提出,主要是透过七大要素来改进企业的创新思维。
.....
来源:Fashion 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