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English
关于我们
首页

武侯地名故事 | 锦江畔,话浆洗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街路巷名称、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地理实体名称等,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地名形成一定的社会生活的特点。

地名是大地上的文化基因、根脉记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透过浩若繁星的地名,我们能发现悠久的文化和血脉的传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意志和理念,能看到大好河山的辽阔秀美,能发现人民对国泰民安的美好期许。“方志武侯”微信公众号邀您一起走进武侯区大街小巷,了解武侯地名故事。

 

浆洗得名

浆洗街,为清代中叶兴起的成都制革业街坊。“浆洗”是古代作坊制革的必经工序,街坊临近锦江,取水方便,制革作坊于是逐渐在此集中,街坊遂得名为“浆洗街”。

 

浆洗街(来源:“浆洗街街道”微信公众号)

皮革一条街

20世纪40年代,成都市有制革厂、作坊300余家,其中浆洗街至洗面桥一带就有制革作坊上百家,是成都制革集中地。当时大多以硝制牛皮为主,工艺原始,全部手工制作。

 

 

如果以干牛皮为原料,先要用清水浸泡,后用刀刮,再下石灰坑浸泡;如果用鲜皮制革,则将刚剥下的牛皮,直接下石灰坑浸泡。坑内放有熟石灰与硝,牛皮在石灰和硝的混合坑中浸泡几天后,生硬的皮革就变得柔软,这就是硝制工序,也称为“浆洗”。

 

浆洗后将牛皮从石灰坑中捞出,用三指宽的铁刨刀将牛皮刨薄,再用红矾、苏打、硫酸等化学原料加以处理,最终染成所需的各种颜色,加工成为成品革。

当时在浆洗街,有许多加工皮革的家庭作坊,自产自销,小本经营。街上铺面后院和小巷内农户的院坝上,竖立着的大木板随处可见,上面钉着一张张“绷板”牛面革,院内晾晒棚内排列的竹架上还挂着“吊皮”牛面革和牛底革;大圆水桶和长方形地坑内浸泡着皮革,院坝边上还堆放着石灰块、泡缸及整理面革的大长形平木板和“刮软”架等简易工具。当时,浆洗街主要生产牛正面、牛反面、羊正面、羊反面、牛底革,以及“白硝”底革等各类用于制鞋、皮件、布鞋底等方面的皮革用材。

 

 
制革工具(袁建 提供)

 

抗日战争时期,大量人口汇聚成都,促进了制革业的发展。浆洗街生产的浅粉红色、切口色调一致的栲胶牛底革颇有声誉,耐磨的青杠牛底皮革和羊皮反面革等远销陕西、甘肃、云南等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浆洗街一带的皮革行业历经成立合作社,转入皮革厂、制鞋厂等变迁,皮革作坊式生产逐步被工业化生产所取代。

 

改革开放后,浆洗街开始出现经营制鞋所需各种主辅原材料的商店,货源来自省内外厂家,品种丰富、规格齐全。浆洗街从过去的零散皮革交易场地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化、专业化的皮革市场。由于货源充足、人气商气两旺,浆洗街成为成都皮革经销的黄金地带,约200家皮革经营商家沿街为市,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皮革一条街”。同时,在专业市场的带动下,在作为近水楼台的永丰乡,个体私营鞋厂也发展起来,永丰乡发展成为著名的制鞋业之乡。

 

20世纪80年代初,浆洗街皮革商贸业得以复兴,在其带动影响下,红牌楼一带小型鞋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为后来武侯区建设鞋都工业园、打造中国女鞋之都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期,浆洗街进行扩建改造,皮革经营商家全部迁走,“皮革一条街”不复存在。

 

1995年的浆洗街 陈先敏/摄

浆洗上街·浆洗中街·浆洗下街

民国时期,浆洗街曾被分为上、中、下三街,在这条街上,除了远近闻名的制革业外,还曾出现过“米市”“粪塘子”“锤牛骨”三个特色行当。1997年,三街归并统一称浆洗街。

 

20世纪80年代的浆洗上街 韩国庆/摄

 

 

 

浆洗街的米市,每值开场,双流、温江等邻县农户就用鸡公车推着大米来出售,营销大户则以黄牛驮运入场。牛铃叮当,车走如雷,自晨至午,源源不断。因成都北门火神庙附近有买卖大米的北市,故浆洗街米市被称为“南市”。

 

经营大粪的粪塘子主要集中在原浆洗上街和中街。大粪经营专业户雇请工人从城里清运回粪便,存储在自家的粪塘内。粪塘一般深2米,用熟石灰抹四壁,也有用青砖石板镶壁的。塘口或方或圆,上面搭棚避雨。有的粪塘上搭上木板供运粪夫居住,戏称为“粪坑楼”。粪便就地出售给城外农户。

 

 

浆洗下街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的住户以锤牛骨头、制作骨粉为业的人家为主,成都市的制骨粉作坊全部集中于这一带。商户购买牛骨后,用水煮去脂肪(若是从汤锅里购买的骨头可省去这一步),再进行暴晒,待其干燥后,以青石为砧墩,用小方铁锤猛砸,直至将牛骨锤成粉末。牛骨粉是很好的农家肥,因此,近郊的农民常常推着嘎叽作响的鸡公车,行进在洗面桥、浆洗街坑坑洼洼的路面上,买了牛骨粉,又嘎叽嘎叽地运回家去。1933年,经营制骨粉的商户有23家。1938年,四川农业改进所设计制成制骨粉机器,创办了成都骨粉厂,并于次年将骨粉厂迁到浆洗街。1945年,生产骨粉20万斤。从此,浆洗街上人工锤骨的场景逐渐不见了。

 

浆洗上街、浆洗中街和浆洗下街示意图(来源:“锦点”微信公众号)
 

浆洗街和浆洗街街道

2

1953年,浆洗街街道沿用浆洗街街名,诞生于万里桥南这块临江宝地,属成都市望江区管辖。

 

3

1955年11月,划归东城区。

 

3

1958年2月,划归西城区。

 

3

1990年末,划归武侯区

辖区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成都武侯祠、南郊公园、万里桥等古迹,留有已消失的锦官城、张飞庙、衣冠庙和曹营坝等三国文化遗存记忆。“浆洗街”地名的含义在不断扩展,其文化底蕴也在不断增厚。

武侯祠

南郊公园

万里桥

锦里

 


 

来源:武侯区地志办

 

 

首页    城市    人文城市    人文城市列表(32字)    武侯地名故事 | 锦江畔,话浆洗

本文图片、文字及观点,来源于官方网络媒体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传递资讯,图片和文字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络予以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将相关内容修正、删除。

浏览量 :0

创建时间:2025-03-24 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