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新农人”不简单!追“新”逐“智” 改变传统农业
早上,锡山区厚桥街道渔满塘养殖基地,农民陆二南走进一个个上盖大棚的鲥鱼塘、刀鱼塘巡查、喂食。“3年前,几名年轻人来这里养‘长江三鲜’,我们觉得不切实际。如今我成了基地聘用的工人,年收入约5万元,比之前高多了。”他说。
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青年群体,正成为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力军。

“我们调研发现,舍不得投入买好种源、好饲料,凭经验粗放养殖,是农民辛辛苦苦养鱼蟹却获利少的主要原因。”早上,“新农人”——渔满塘基地负责人徐俊磊在基地巡查时告诉记者。
走进占地15亩的鲥鱼养殖池塘大棚,只见大棚顶部中间高、两边低,棚膜上有一个个小洞。
“从事农业生产,仅有理论知识还不够,需要生产者根据品种、气候、水质等差异摸索出适合当地的生产方式,这个棚膜带洞的大棚池塘养殖方式就是我们和专家多次讨论、4次试验后形成的。” 徐俊磊说。
上盖大棚,使池塘避免了受风雨影响水质易变差,不利于刀鱼、鲥鱼和河豚生长的问题,而通过在棚膜上均匀设置小洞,雨水、积雪也能顺着孔洞落至池塘内,能有效防风降温。
随后,他拿着一桶鱼食走到养殖塘边的黄色浮台上,借助池塘上方的两根钢丝一边让浮床前滑,一边往左、右甩出鱼食。不一会,水面泛起一朵朵水花,一条条小鲥鱼跃出水面摄食。
3年来,基地遭遇过棚膜被大风刮破、暴雨时受涝等困难,也有过刀鱼亩产仅二三十斤的困扰,但每次复盘后他们仍坚定逐“智”,加大科研和设施投入。
目前,渔满塘的鲥鱼、刀鱼未上市就已有数十人预订,刀鱼今年亩产量有望突破100斤。



四年前,“新农人”李小鹏望着连片桃林陷入沉思:阳山全镇3.8万亩桃林中,70%由60岁以上老人打理,除草、施肥、采摘大多依赖人工,产业该如何延续?
走进试验田,眼前的景象与传统桃园大相径庭:Y形、斜立形、主干形等桃树整齐排列,每株桃树间保持着精准间距。
李小鹏边修剪枝叶边介绍:“我们经过多年栽种、修剪形成不同树型,比对下来,Y形每亩地可以栽66株,比传统开心形多36株,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果实成品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占比,每亩地的综合效益提升了20%。”
四年来,这片试验田累计投入260万元,成为全国首个将物联网、智能农机与水蜜桃种植深度融合的创新基地。
试验田联农带农效果显著:举办数十场田间培训,带动老桃农改造老果园,周边50多名桃农直接或间接因“水蜜桃样板间”的技术亩均增收2000元。


在万家田园生态农业公司的状元农场,80多块新开辟的共享菜园推出1个多月就全部订购完毕。
“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还是城市居民的休闲空间、良好生态的供给空间和乡土文明的传承空间。”公司负责人罗玉军说。
在共享菜园,田间是水泥小路,路下面有供水管道,每个菜园用黄色的竹篱笆隔开,里面都有可浇水的喷管。菜园边有物联网摄像头,可自动测报温度、湿度等数据并24小时监控。
罗玉军说:“市民来种菜,我们提供当季适合种什么菜、怎么种等建议,以及种子、肥料等物料,也可坐在家里,通过手机查看自家菜园情况,请农场员工代种代管,成熟后也可代销。”
为增强客户黏合力,公司还利用草坪、树林等增设茶咖休闲馆、露营帐篷、露天吧台等设施,并定期不定期举行乡村市集、亲子比赛、文创展览等活动。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是支撑。市农业农村局人士介绍,今年起我市亦将聚焦返乡下乡大学生、能人、退伍军人等创新创业群体,培育眼界宽阔、敢于拓展的“新农创”队伍,持续优化全市“新农人”发展生态,更好地促进富民增收。
来源: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