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English
关于我们
首页

阿热藏餐,阿热传奇

阿热,这位年轻时在家乡背石头,26岁才从大山里走出的藏族女性。她是阿热藏餐的创始人,来自嘉绒藏区丹巴。她和她的团队历经艰辛,本着传承传统藏餐文化,甄选食材,用18年的时间打造出“阿热藏餐”品牌连锁店,赢得了业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誉和口碑。阿热姐多年来默默做了许多善事,从不张扬。她一直坚持雇佣本土的藏族同胞,让一些初来城市,不懂汉语的老乡们有一个可以锻炼成长的地方。阿热和古嘉慈诚老师也是迦入的股东和最早的支持者。

 

 

阿热的自述

 

我叫阿热,来自甘孜州丹巴巴底邛山,在成都经营着三家藏族餐饮连锁店,经营的第一家店营业至今已有18年的时间了。

 

1969年五月,我出生于甘孜州嘉绒藏族丹巴县巴底乡的一个小山村——邛山,父母都是善良朴实的农民,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哥哥因一次意外,导致左手不是很方便,干不了重活,弟弟也小,我就一直在家里帮父母干农活。

 

阿热姐的家乡巴底邛山,这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故事的山村,远离喧嚣,至今依然保持着相对传统的原始风貌。

 

十岁上学,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

 

我从小性格很内向,不爱说话,这和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住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几乎没有什么邻居,很少接触人,所以一看到人就躲避,十分害羞。后来到了读书的年龄,十岁才上了一年级。因为家庭状况不好,中间几度辍学,但父母看我那么爱上学还是咬牙让我坚持读了两年半,后来还是因为哥哥不方便,弟弟还小,最终辍学在家帮助父母做家务干农活。

 

阿热家乡在青稞地中劳作的妇女。

 

记得那时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在过去,很少有女孩被送去上学,因为女孩以后是要嫁人的,在那之前必须得学会做所有家务和农活,但我却对上学读书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可家里已经拿了微薄的积蓄送哥哥弟弟上了学,没有更多的钱来供我,我就天天坐在地上哭着吵着要上学,后来爸爸实在看着心疼,东拼西凑了学费让我去上学。

 

每次回到家乡的阿热姐依然闲不下来,一有空就和乡亲们一起劳动。

 

上学的日子是无比快乐的,哪怕没有蜡烛用来写作业

 

可以说上学的那段时光对于我来讲是无比快乐的,即便那时放了学就得赶着回家帮母亲干农活,根本没有写作业的时间,但我还是尽量在回家的路上写完。

 

晚上没有照明工具,家里只有蜡烛,父母很节省,不会让我们把蜡烛消耗在他们认为“没必要”的事上,要么只有等到第二天,天蒙蒙亮就起床写作业。

 

有时和妈妈到地里干活我就偷偷带上连环画,等妈妈准备回家做饭了,叫我干完规定的活儿后休息,我就迅速把活都干完,挤出时间看连环画。

 

那时候真的是很爱读书,后来还是没能继续上学,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了,读到二年级第一学期就辍学了。

 

 

被迫答应了父母定下的婚约

 

80年代初,哥哥初中毕业后跟朋友走出大山,到离我们最近的内地城市成都去做生意了。虽然我一直在家里默默的干活,但是内心还是非常向往外面的世界,一直写信给在成都的哥哥。哥哥每次回信让我多读书,还写了很多鼓励我的话。

 

后来到了结婚的年龄,父母将我许配给长辈们订下婚约的一户人家的儿子。我心心念念着有天能走出大山,所以坚决不同意,父母就软硬兼施,流泪相劝。记得到了去男方家那一天,我打死不走,被送到男方家后自己跑了回去。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被传开会让父母蒙羞的,后来看父母为了我的事日夜操心,就应了父母之意,结了婚也有了小孩。

 

来到城市的阿热

 

不顾一切来到成都闯荡

 

直到26岁那年,在内心强烈愿望的驱使下,我不顾一切到了成都。那会儿坐车从家乡到成都需要一天一夜的路程。当时心里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终于实现了愿望可以到大城市里去了,担心的是自己没有一点文化,又不会讲汉语,去了那边要怎么找工作?别人会聘用我吗?

 

带这些顾虑和些许的兴奋到了成都,经哥哥安排,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到上海打工。当时哥哥考虑到我不会讲汉语就托人给我安排了一份在酒店当迎宾的工作,哥哥想着那种工作不需要讲太多话,以后呆久了就自然会讲汉语了。

 

阿热与女儿在一起

 

那时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面对一座陌生的城市,我退缩了,也许是不适应,更重要的是我放不下刚满一岁的女儿。孩子是做父母最难割舍的,当时孩子占据了我整个内心,做任何事情的心思都没有,为了离孩子近一点,我还是打算回成都。

 

哥哥很惊讶,他觉得我在农村受过那么多苦都熬过来了,一个人在上海也应该可以挺过来的,况且城市没有农村幸苦,但我还是执意要回成都哥哥也就应了。

 

踏上回成都的火车,我心里很纠结,但又很舍不得,想到这么难得的机会就要错过了,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开始流泪。

 

 

做洗碗工,卖磁带,最后下决心创业

 

回成都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路边的小面馆里洗碗端盘扫地,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忙到晚上十一二点下班,工作接近20个小时。没有假期,没有轮班,到了晚上把一张折叠型的钢丝床拉到厨房里睡觉。

 

这样持续了两个多月,当时刚好是成都最热的时候,因为中暑也因为长时间的疲惫,有一天突然晕倒了,后来哥哥把我接走了。

 

当时哥哥刚开了家音响店,我就去了那里上班,一上就是五年。后来想着自己年纪也大了,有孩子要抚养,我想让她受到良好的教育,就有了想创业的念头。

 

阿热藏餐一角

 

萌生开藏餐的想法,让身处异乡的同胞可以吃上家乡饭

 

那时我的生活圈子基本就在成都武侯祠,这一带也是内地最繁荣的藏族经济贸易区,有很多做生意的藏族人。

 

当我为创业苦恼时,路边上卖酥油茶的摊位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只有卖最普通的酥油茶,但排队的人并不少。于是我就突然来了灵感,想要开一家藏式的餐饮店,这样既可以创业,还能让同胞们在外地也吃上家乡的味道,同时给同胞们提供一个舒服的就餐环境。

 

阿热藏餐总店一楼

 

历经艰辛,第一家阿热藏餐开业

 

在2000年五月,第一家小店在艰难的筹备中开始营业了,因为积蓄不多,那家店并不大,装修也是简单的藏式风格。刚开始只卖一些面块儿、手抓肉、酥油茶一类最基本的藏餐。

 

由于我们的客人都来自不同的藏区,时常会询问有没有他们本地的菜品,于是根据客人的需求,我们开始创作藏民族特色菜品,渐渐地菜品丰富起来,顾客也越来越多。

 

 

特别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们的老顾客,是他们的建议激发了我们的灵感,给了我们不断创新和坚持做下去的动力。

 

座无虚席,宾客满堂的阿热藏餐总店

 

总店开业,难上加难

 

阿热藏餐做到现在经历过很多困难,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开总店的时候,装修到一半资金断了。当时特别痛苦无助,跟哥哥打了电话,哥哥问我怎么了?我什么话都没有说,就是一直哭。哥哥说你一个女人在外面那么努力,那么坚强,能自己创业已经很不错了,遇到什么事都不要放弃。

 

因为哥哥的鼓励,让我重新振作起来,有那么多人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不能半途而废,就东拼西凑了一些钱,想着不管欠多少债,也要先把店装修完。

 

总店终于等来了开张的那一天,我们又遇到了困境。

 

阿热的明星菜—牦牛肉盖被,选材是真正来自藏地的牦牛肉,这道阿热独创的菜品,如今已经传遍大江南北的藏餐厅,成为藏餐主打菜品之一。

 

众口难调,努力在传统藏餐的基础上作出创新菜

 

因为藏餐比较“厚重”,很多外地人不了解也不接受。来的客人也基本上是藏族同胞,很多外地人走到门口都会犹豫到底进不进去,于是我和我的团队们就想尽办法去了解大众对口味的需求,在不丢失传统藏餐味道的情况下来创作新的菜品。慢慢的,各地的人也开始慢慢认可和接受,并喜欢上了藏餐。

 

结合了传统藏餐与创新口味的阿热独创菜肴

 

国内外食客的认可,让我们对藏餐有了自豪感

 

刚开店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要宣扬民族传统文化,当时只是想着开家小小的店,保证自己有一份固定的收入,供女儿接受好的教育,过平淡的生活,仅此而已。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们,也慢慢积累了一些名气,顾客不再局限于藏族同胞,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内地同胞,也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外国友人,大家的好评让我们更加有信心好好做下去。

 

如今的阿热藏餐迎接着国内外不同民族的食客,口碑相传,好评如潮

 

我发现原来我们的藏餐可以让那么多非本民族的人接受和喜欢,我们感到自豪。这种自豪感不是因为阿热藏餐,而是因为“藏餐”。所以想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藏族餐饮文化,不再是一想到藏餐就觉得很油腻,很厚重的,而是健康、美味的,同时尽到一份作为藏文化传播的责任。

 

随着周边的藏餐店越来越多,心里没有一丝的竞争危机感,反而很欣慰,这样就会有更多人来关注藏族餐饮文化,从而去了解藏族的文化。

 

阿热姐与乡亲们在一起

 

对藏族创业青年说的话

 

看到越来越多的藏族年轻人开始创业,不像我们那个年代没得书读,他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同为创业者出身的我,希望他们从一开始就做好迎接失败的准备。希望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为别人工作,只有不断精益求精,不怕艰难,积累好经验,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阿热在家乡的屋顶上煨桑

 

迦入对阿热的专访

 

阿热藏餐的员工遍布各个藏地,为什么坚持用藏族员工?为什么会无条件接受所有想来餐厅打工的老乡?

 

当年我刚来内地的时候遇到了许多困难和不方便的地方,包括语言方面,所以一直希望能帮助跟我当时一样处境的同胞们提供一个可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平台。我认为服务行业是最能锻炼自己能力的,希望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同胞,即便他们从阿热藏餐走出去也能顺利找到一份合意的工作。

 

我们一直以人性化的方式来管理员工,我认为一定要真诚的对待员工,他们就会报以同样真诚为客人服务。

 

 

阿热藏餐最核心的理念是什么?是什么秘诀让阿热藏餐成为最早也是经营最久的藏餐品牌之一?

 

其实也没有什么所谓的秘诀,只是觉得自己有这份责任做好藏餐。

 

我们的理念是希望通过用藏区的原材料,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大众的口味不断创新,做出让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健康美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藏餐文化。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食物的营养,而不是味道。做饭的时候,要有一颗安静的心,必须要用心,才能做出真正美味的食品来。

 

 

藏餐的优势在哪里?阿热藏餐的菜系是自己研发的,还是传承下来的?

 

很多藏餐菜品的原材料都源自海拔3000以上的藏区,这里没有雾霾和污染,不打农药,基本保持着土地最纯净的状态。阿热藏餐在传承下来的藏餐上,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结合大众的口味不断创新,不断改良,让更多人接受藏餐。

 

对故乡的感受是怎么样的?近年故乡的变化?

 

是那种对父母一样的感情,不管在哪儿都会时常想起,觉得自己的故乡是最好的。故乡是最纯洁,最淳朴的地方。每当回到家乡都会有一股很强烈的归属感,长舒一口气,心里格外的踏实。

 

每次回故乡都感觉变化特别迅速也特别大,很多淳朴的东西都已不再。小时候所看到的传统习俗,文化和礼仪都渐渐消失了。大家用的、吃的都被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替代了,看到还是会很痛心,心里总会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来延续这些传统文化。

 

阿热身处都市,魂系乡土。阿热家乡的民间习俗“耕布”,2016年在阿热姐的邀请下,我们来到她的家乡,用拍摄照片的方式,还原了这个当地失传将近60年的民间传统。

 

做为迦入股东和最早的支持者,对迦入的一些看法?

 

看到迦入的伙伴们通过努力为社会做出了这么多的贡献,为人们传播正能量,帮助更多人学到东西,特别荣幸参与其中,希望迦入越办越好!

 

一生中最感恩是什么?

 

感恩一路走来经历过的坎坷,感恩这么多年默默支持,信任着阿热藏餐的顾客们,感恩在阿热藏餐陪我走过风风雨雨的伙伴们。

 

 

阿热藏餐默默为藏地做贡献

 

阿热姐说平时生活在内地,常常有藏区的亲戚朋友因各种病痛来城市里进行治疗,慢慢的发现很多疾病是由不正确,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和饮食习惯导致的

 

2018年10月,阿热姐的先生索南老师和阿热藏餐的主厨在丹巴中路为11位来自青海环保社区的牧民们做了藏餐及健康理念的公益培训。希望牧人学到真正的藏餐厨艺,学会利用本土丰富、健康的有机食材来做饭。希望他们把这门手艺带回家乡,传授给社区里更多的百姓。     

 

每年嘉绒年“代汝”节阿热姐都会自掏腰包,邀请身在异乡的嘉绒儿女盛装出席,欢聚在阿热藏餐,传承这个古老即将被人遗忘的节日。

 

或许是因为26岁才走出大山,在阿姐身上我们看到了藏族妇女最传统的美德。她质朴谦逊,从不张扬夸耀。亲近阿热姐的人都知道,她最不善于语言的表达,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就是:“我说不来”。然而多年来她待员工极好,默默的帮助了很多人,并为家乡和藏地做了许多贡献。

 

 

阿热姐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下来,如果哪天停下来,还是想回到家乡。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学习到的东西运用起来,造福家乡百姓。”

 

 

 

文字资料 图片来源:阿热藏餐  编辑整理:迦入

 

首页    行业    品牌故事    品牌故事置顶    阿热藏餐,阿热传奇

本文图片、文字及观点,来源于官方网络媒体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传递资讯,图片和文字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络予以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将相关内容修正、删除。

浏览量 :0

创建时间:2025-03-21 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