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间:气象预警是如何“诞生”并发挥作用的
石棉县气象台2025年03月17日21时02分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预计我县草科乡、王岗坪彝族藏族乡12小时内将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7级以上。请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防御大风的准备工作,切断户外危险电源,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资;人员外出注意行路、行车安全,刮风时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下面逗留。
一条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能为当地提前做好防御灾害和应急处置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气象预警信息是怎样产生?又是如何送到大众手中的呢?
这要从精密的气象观测说起。
为了更早地捕捉到天气系统,气象部门通过空基、天基、地基观测设备,24小时不间断地对风、温度、湿度、雨量、雷电、云等诸多气象要素进行监测记录和分析。
“气象卫星通过多光谱遥感技术,可探测大气中水汽、云层及对流活动的早期信号,为预报员构建未来天气系统的三维演变模型提供关键数据,让气象预报员大致掌握未来天气的发展趋势。”四川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朝平介绍,“但雷暴大风、暴雨、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尺度小、发展速度极快,想要捕捉到它们,就需要气象雷达这样的‘前线哨兵’来精细跟踪。”
目前,四川省建有7个高空气象观测站,146个国家级地面自动气象站,5193个区域气象观测站。还拥有10部新一代天气雷达,7部L波段探空雷达,12部空廓线雷达,组成了新一代雷达观测网。此外,建成了风云3号、4号卫星接收系统,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技术保障体系,实现了各类观测设备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
观测数据经超级计算机处理后,结合数值预报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生成灾害概率预测。以雷暴大风为例,预报员需分析雷达回波强度、云层伸展高度等指标,制定预警阈值并嵌入智能平台。当实时数据达标时,系统自动触发警报,预警信息从生成到发布仅需3-5分钟。
随着各项数据源源不断地被采集,省市县共用的四川省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平台便派上用场。该平台已基本实现全省覆盖,每年向40余万决策用户和110余万定制用户发布约6亿条预警信息,信息可在3分钟内送达全部用户,且准确率高达100%。2024年四川省气象局完善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叫应标准,启用闪信强制触达等新兴技术,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8.8%。全年发布预警信息4.87亿余条,“叫应”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1.2万余人次。临灾转移避险人数较2023年减少10%,成功避险人数提升271%,避免因灾伤亡人数提升243%。
2024年2月1日起,《四川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规定》已正式实施,四川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包括暴雨、暴雪、强降温、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雷暴大风、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主要14类。这些预警信号按照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依次划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种颜色,该《规定》的施行,对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和灾害防御应急联动机制、更好地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预警信息成功发至公众手中后,气象预警工作仍在继续。预报员还将持续关注天气走势,及时调整预警级别并发布信息。(来源:四川省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