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English
关于我们
首页

从装卸工到“土豆大户”:眉山“90后”李玉龙将小土豆做成亿元大产业

每亩产值达6000元亩产土豆最高6000斤年总销售额超过200万元.....

这是眉山市仁寿县方家镇哨楼村“土豆大户”李玉龙给当地带来的改变。

他从一名普通装卸工起步,如今在全国拥有13000亩的种植基地,年销售额上亿元。

这位1992年出生的年轻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这个故事还得从14年前说起。

李玉龙 供图 张凯

1700元起家,建立全国供应链网络

李玉龙是在2011年做装卸工时与土豆结缘的。凭借出色的口才和交际能力,他结识了许多业内买家,收入也水涨船高。然而,稳定的收入并未让他安于现状。

2012年,李玉龙决定创业,但这一决定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有着一份稳定且月薪高达两万元的工作,为什么还要去冒险?但李玉龙却说:“我就是不怕失败,哪怕只挣50元,我也要当老板。”

当时,他每月将全部收入都交给父亲补贴家用,创业初期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那时年纪小,没有信誉,借不到钱。”即便如此,他依然凭借1700元的启动资金和赊来的货物和摊位,毅然踏上了创业之路。

李玉龙的土豆生意最初从四川雨润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起步,专注于川内市场。然而,川内市场的局限性很快显现,他又将目光投向全国。

“出省的第一站是山东,那时连哪里有土豆、谁在做这个行业都不知道。”

为了寻找优质货源,李玉龙像“问路”一样,挨家挨户地打听,“当地的农资店相对了解哪些人在做什么生意。”经过近四年的努力,李玉龙终于在山东、云南、内蒙古和山西等地建立了稳定的供应链网络,正式开启了土豆的全国市场。

从收购转向种植 种植基地面积后面加了个“零”

2017年,随着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加速,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李玉龙意识到,单纯依靠收购和销售难以长远发展。他决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进军土豆种植领域,从源头上把控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李玉龙首先在四川彭州和绵阳试种,凭借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成功选育出深受市场欢迎的品种。随后,他将种植基地扩展至鄂尔多斯,仅用两年时间让种植面积从1000多亩逐步扩大到了1.1万亩,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生产模式。

云南普洱市也是李玉龙土豆版图中的重要一块,他甚至自讨腰包给种植表现优异的村民送去三轮车、冰箱等实用物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和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当地人虽然也种植土豆,但品质和商品价值较低,土质却很适合。”于是,他引进了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质品种,并创新了合作模式:为农民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待土豆成熟后再收购并扣除农资成本。

李玉龙自掏腰包奖励村民 受访者供图

这种“先投入 后回收”的“双赢”模式,不仅降低了农民的风险,也让他获得了稳定的优质货源。普洱的土豆种植不仅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的转变,更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偏远山区的发展。

李玉龙进一步透露,彭州市、德阳市等地均设有种植基地。其中,眉山仁寿方家镇裕隆鸿丰家庭农场的现场管理员陈亮曾是他在德阳的供应商。得益于德阳土豆的优良品种和卓越品质,两人从最初的供应关系逐渐发展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陈亮介绍:“德阳基地占地约700亩,亩产量可达4至5吨。春土豆上市后,每天约有200吨土豆供应市场。”

通过与多家贸易公司合作,他们的土豆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越南、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返乡种土豆 “只有让土地创造价值才是真正的种地人”

李玉龙的童年并不顺遂。父母离异后,他跟着奶奶生活,“百家饭”长大。“每一片山,每一片土,我都做过农活。无论走到哪一家,乡亲们都很欢迎我。”正是这份对家乡的眷恋,促使他萌生了返乡种植土豆的念头。 

四川秋土豆 受访者供图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李玉龙回忆道,当他带着成都的管理团队来到方家镇裕隆鸿丰家庭农场时,周围充满了质疑和嘲笑。“他们都认为在这种地方种土豆,纯粹是为了拿国家补贴。”但李玉龙坚信,种地要靠自力更生,只有让土地创造价值,才是真正的种地人。

为了支持李玉龙的土豆种植,村委会积极解决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问题,并为他提供了38亩的坑塘水面作为370亩种植基地的水源储备地,还配备了主管道等配套设施。在此基础上,李玉龙及其团队引进了先进的滴灌系统。陈亮介绍:“这套系统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操作,实时监测土壤干湿度和地温,自动提醒浇水需求,还能确保山上和山下的水压平衡,避免出现上干下湿的情况。”

选择这片土地并非偶然。李玉龙和团队在选址时多次考察,重点关注地势、交通和土质条件。“土豆在平原最怕暴雨,排水不畅容易导致烂根。但这里的地势和土质非常适合种植。”陈亮回忆道。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给李玉龙的土豆种植带来了巨大损失。2024年的三场暴雨让他损失了近200万元。陈亮说“秋土豆本应在8月底播种,但当时气温过高,对人工和土豆来说都不适合等到九月中旬刚播完种就遇上暴雨,土壤板结导致透气性差,加上霜期早,影响了产量。 

李玉龙在方家镇裕隆鸿丰家庭农场 供图 张凯

尽管如此,李玉龙并未退缩不断改良土壤种植方式。“我们每亩田施用一到两吨羊粪或牛粪,增加土壤有机质,调运秸秆进田,改善土壤透气性。目前已投入了100万元。”

十月底土豆出土时,所有人的目光都变了。李玉龙回忆。土豆苗长得非常整齐,田间没有一棵杂草或任何白色垃圾。陈亮自豪地说道。

除了自身成功,李玉龙还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除了为村民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还通过“半机械化+半人工”的模式,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哪怕效益再好,也不能全机械化。只要我在这里种土豆,未来至少十年,他们在这里都能有事可做”李玉龙说道。

村民在装土豆 受访者供图

土豆一年种植两季,仅一季种植期就能提供70个左右的工作岗位,劳务支出达14万元。

李玉龙不仅解决了撂荒地问题,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方家镇哨楼村副书记张凯对赞不绝口他介绍,在土豆成规模种植之前,方家镇哨楼村此前主要种植青花椒和传统粮食,经济效益低村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李玉龙带来的土豆产业不仅响应了高标准农田改造的号召,还实现了粮食稳产和经济增收的双重目标 

村民在收土豆 摄影 郑建超

2024年,方家镇裕隆鸿丰家庭农场每亩产值达6000元,销售额超过200万元。今年,李玉龙计划继续提高土壤有机质,目标亩产达到5000至6000斤,种植规模预计扩大到1500至2000亩。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兴旺。李玉龙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以产业带动乡村致富。(文 王璐)

 

 

首页    乡村    新农人    新农人置顶    从装卸工到“土豆大户”:眉山“90后”李玉龙将小土豆做成亿元大产业

本文图片、文字及观点,来源于官方网络媒体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传递资讯,图片和文字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络予以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将相关内容修正、删除。

浏览量 :0

创建时间:2025-03-20 14:28